HJ 710.4-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

ID

304AA903AF2F43F1BA3DB0D22CA42552

文件大小(MB)

0.31

页数:

18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14-11-6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710.4—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birds,(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4-10-31 发布 2015-01-01 实施,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i,目 次,前 言.ii,1 适用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观测原则..2,5 观测方法..2,6 观测内容和指标5,7 观测时间和频次5,8 数据处理和分析6,9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6,10 观测报告编制..6,附录A(资料性附录)分区直数法记录表..7,附录B(资料性附录)可变宽度样线法记录表8,附录C(资料性附录)可变半径样点法记录表9,附录D(资料性附录)鸟体测量基本数据记录表10,附录E(资料性附录) 红外相机观测记录表.11,附录F(资料性附录)生境类型表.12,附录G(资料性附录)人为干扰活动分类表..13,附录H(资料性附录)测度α 多样性和β 多样性的方法14,附录I(资料性附录)鸟类观测报告编写格式15,ii,前 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范,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鸟类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附录A、B、C、D、E、F、G、H、I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 年10 月31 日批准,本标准自2014 年1 月1 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鸟类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鸟类多样性的观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 628 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鸟类群落 bird community,指一定时间某一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由资源因素(如食物或巢址)所决定的,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共存的鸟类集合体,3.2,样线 line transect,指观测者在观测样地内选定的一条路线。观测者记录沿该路线一定空间范围内出现的鸟,类物种,3.3,样点 sampling point,指以某一地点为中心,观察一定半径或区域内的鸟类物种,3.4,候鸟 migratory bird,指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地沿相对稳定的迁徙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作远,距离迁徙的鸟类,3.5,迁徙 migration,指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鸟类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进行定期、集群飞迁的习性。在我,国,春季迁徙是指鸟类自南方往北方,自越冬地往繁殖地之间的迁徙;秋季迁徙是指鸟类自,北方往南方,自繁殖地往越冬地之间的迁徙,3.6,全长 total length,指自喙尖至尾端的直线距离,3.7,尾长 tail length,指自尾羽基部至末端的直线距离,3.8,翅长 wing length,指自翼角(翼的弯折处,相当于腕关节)至翼尖的直线距离,2,3.9,跗跖长tarsus length,指胫跗骨与跗跖骨之间的关节处(关节后面的中点)至跗跖骨与中趾间的关节处(跗跖,与中趾关节前面最下方的整个鳞片的下缘)的距离,3.10,喙长bill length,通常所测的喙长多系指嘴峰长,是从喙基与羽毛的交界处沿喙正中背方的隆起线,一直,量至上喙喙尖的直线距离,4 观测原则,4.1 科学性原则,有明确的观测目标,观测样地和观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观测区域内鸟类多,样性的整体状况,具有多种生境的区域可根据需要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中分别设置足够数量的,观测样线和样点;应采用统一、标准化的观测方法,对鸟类种群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观测,4.2 可操作性原则,观测计划应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观测样地应具备一定的交通条,件和工作条件。应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鸟类资源现状、保护状况和观测目标,选,择合适的观测区域和观测对象,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观测方法,4.3 可持续性原则,观测工作应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并能有效地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观测对象、观测样地、观测方法、观测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长期保持固定,不能随,意变动,4.4 保护性原则,尽量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避免不科学的频繁观测。若要捕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取样或标记,必须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4.5 安全性原则,保障观测者人身安全。在捕捉、处理潜在疫源动物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防疫处理。观,测具有一定的野外工作特点,观测者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5 观测方法,5.1 观测准备,5.1.1 观测目标,观测目标为掌握区域内鸟类的种类组成、分布和种群动态,并评价其生境质量;或评估,各种威胁因素对鸟类产生的影响;或分析鸟类保护措施和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适应性管理,措施。在确定观测目标后应明确观测区域,5.1.2 观测对象,5.1.2.1 鸟类群落观测。对观测区域内所有鸟类物种进行观测,5.1.2.2 常……

……